2025年10月19日8时28分40秒,中心收到1089#联网单位上传“自动火警有人”报警信息,随后,单位值班人员按下“解除报警”信息上传中心。8时35分23秒,单位上传首条“自动火警无人”报警信息,8时35分43秒,中心立即联系单位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通报中心接警情况,要求单位尽快安排人员前往现场核查,及时将核查结果反馈中心。对方当即回复:3栋34层过道内有未熄灭的烟头引燃垃圾袋,目前明火已扑灭。
9时23分,中心人员到达单位现场后反馈:火灾情况与单位反馈基本一致,单位火灾报警控制器和用户信息传输装置运行正常。中心8时28分40秒收到警情位置编码为“部位号为:34308000”的“自动火警有人”为首警。
中心接警信息如下:
|
报警设备 |
报警类型 |
警情位置编码 |
报警位置 |
中心接警时间 |
|
控制器 |
自动火警有人 |
部位号:34308000 |
|
2025/10/19 8:28:40 |
|
控制器 |
解除报警 |
部位号:34308000 |
|
2025/10/19 8:29:10 |
|
控制器 |
自动火警无人 |
部位号:34307900 |
|
2025/10/19 8:35:23 |
在本次火灾事件中,远程监控中心凭借先进的技术手段和高效的应急处置流程,成功协助联网单位妥善处理了这起突发火情。从警情发生到最终处置完毕,远程监控系统展现了其强大的功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一、远程监控系统:火灾防控的“千里眼”与“指挥哨”
1、秒级预警,打破信息滞后壁垒:系统精准捕获首警信息,实现“火警发生即上传”的快速响应,较传统人工报警模式缩短了信息传递时间。
2、双重核验,避免误判延误处置:针对单位先后上传的“解除报警”与“自动火警无人”矛盾信息,我中心迅速启动二次核查程序,通过实时语音沟通督促单位现场确认,及时纠正了可能存在的处置疏漏。这种“系统监测+人工复核”的双重校验模式,有效规避了单一依赖现场判断的风险。
3、全程溯源,夯实责任管理闭环:系统完整记录了从首警到现场核实的全流程数据(报警时间、部位编码、处置反馈等),结合后期现场设备运行检查,形成了“报警-处置-核查”的责任追溯链条。
二、经验教训:以小见大,筑牢安全防线
本次事件暴露出部分单位在消防安全管理中仍存在薄弱环节,需重点关注以下三点:
1、警惕“初期处置简单化”倾向:单位在首次报警后未充分核实现场情况即上传“解除报警”信息,反映出值班人员存在“重消音、轻核实”的认知。中心再次提示用户信息传输装置火警处置流程:收到火警信息后,1分钟内按“消音/延时”并安排人员前往报警点现场核实真实情况,若无异常,应在3分钟内按下“复位”键,如确认发生火情立即按下“确认”键同时拨打“119”报警。
2、强化消防设施日常运维管理:虽然本次事件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运行正常,但需意识到,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可靠性源于日常规范维护。各单位应定期检查火灾自动报警系统,包括设备清洁、线路检测、功能测试等,确保其始终处于良好运行状态,及时发现并修复故障,保障系统可靠性。
3、提升值班人员应急处置能力: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是火警处置的“第一道关口”,必须持证上岗并熟练掌握设备操作。本次事件中值班人员虽能及时反馈火情,但对用户信息传输装置的操作,在规范性和精准度上仍有优化空间,可进一步加强流程熟练度以提升应急响应效率。各单位可定期组织专项培训,重点演练“火警确认、联动控制、信息上报”等关键环节,确保值班人员具备“懂操作、会处置、能报告”的专业能力。